钓鱼网

浮漂的吃铅,和钓组的灵敏度,到底有什么关系

在选用浮漂时,卖家或者渔具店老板,总是会给我们灌输这样一个理念,就是浮漂的吃铅越小,灵敏度就越高,反之,浮漂的吃铅越大,灵敏度就越差;

而这个思路,被钓友们几经讨论之后,有将其引申了好几个不同的概念出来,比如吃铅比、比如惯性说;什么是吃铅比呢?就是浮漂的配铅和浮漂的自身重量之间的比例;而早些年,一直有这么个说法,就是浮漂的吃铅比越大,浮漂的灵敏度就越高,反之,浮漂的灵敏度就越差。

而另一个说法,就叫漂型的惯性影响,简单的理解,就是漂肚横截面积越小,在铅坠产生动作时,切水越快,而受铅坠及钩饵影响下,浮漂下沉的惯性动作越灵敏,反之,漂肚横截面越大,浮漂下沉的惯性动作就越钝。

坦白说,这些观念,就目前而言,都是争议颇大,且拥趸甚多,所以,目前也没有什么压倒性的结论,来证明哪个更正确,而最糟糕的是,因为物理领域,并没有对灵敏度有量化形容,所以,所谓的浮漂灵敏度,只是一个存在于钓鱼领域里的物理伪命题。

但是,不同的浮漂材质,不同的浮漂漂型,调钓结果不同,在实战中,浮漂动发生动作时,下沉的速度、摆动的幅度,却又是肉眼可查的,所以我们有不得不承认,诸多的不同,确实会影响浮漂讯号,那么,在搞明白灵敏度这个概念之前,我们要对浮漂的工作原理,有一个科学的认知。

浮漂的作用,是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平衡产物

浮漂的应用很早,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着清晰的文字,记录了人类在垂钓时,会利用大浮力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之上,通过漂浮物和配重物之间的微妙平衡被打破的瞬间,漂浮物的运动轨迹,会提示96KaiFa源码,钩饵在水底的状态。

在早期的垂钓中,浮漂和配重物之间的关联,也就是具体的搭配比例,并没有一个标准,而十五世纪之前,也没有文字记载,但是,自阿基米德提出浮力这个概念之后,浮漂的作用,就可以用科学来阐述。

到了现代,不管是欧钓浮漂,还是台钓漂,亦或者是国际标准钓浮漂,在实战中,都是以浮漂的浮力,略大于铅坠和钩饵的实际重力,并以此为基础,在实战中,通过调整铅坠和钩饵的质量,从而改变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在物理领域中,浮力大于重力,物体呈悬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若浮力小于重力,则物体沉底;这三种状态都属于静态;而之所以浮漂的灵敏度,无法清晰界定,有两个不太好界定的因素;

因素一、浮漂的实际作用,是动态过程,简单的说,静止的浮漂,没什么好分析的,因为浮漂只要是静止的,只要能被我们看到,那事实上不管浮漂的吃铅多大,亦或者多小,都是浮力等于重力,这个状态下,无所谓灵敏度;

因素二、不同浮漂的材质,如巴尔杉木、芦苇、羽毛、泡沫,这些物体的材质不同,密度不同,而在制作浮漂时,工艺不同,浮漂内部,是不是空心,亦或者填充物材质不同,浮漂个体的浮力值是不同的;

因素三、影响浮漂在水中运动速度、运动轨迹的因素,并不仅仅只有铅坠、钩饵,这两点,鱼线的长短、铅坠离底的距离,甚至是进窝鱼群的密度以及其在水中摆幅,这些影响或大或小的都会导致,我们无法精确计算,浮漂在水中的运动速度和幅度;

概括的说,浮漂的灵敏度,受影响的因素太多,但是又没有研究价值,所以尽管确实我们能感受出,不同材质、形制的浮漂,确实在实战中,有不同的表现,但是,我们确实无法用某一种可以形容、可以量化的物理单位来形容、描述。

影响浮漂的灵敏度的因素,不仅仅是浮漂的配铅

在中国传统钓法中,浮漂的配重,在锡器出现之前,主要的材料有三种,动物骨头、黄铜、黄金(白银),而浮漂的种类主要是手工制造的禽类羽毛,在没有台钓立式浮漂之前,漂的作用仅仅就是提示;

但是自从有了立式浮漂,尤其是悬坠钓法出来之后,浮漂的作用,就显得很是重要,因为鱼在进食钩饵时,除了要对抗铅坠的重量,还要对抗浮漂的浮力,而这种对抗行为,被我们认为是漂相的主要成因。

但是,漂相的成因,却又不仅仅只是浮漂的配铅这一个因素;因为我们在讨论浮漂的灵敏度,往往是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综合判断,任何单一的角度,都无法全面阐述浮漂的灵敏度这个概念:

1、浮漂入水翻身的速度;

2、浮漂翻身后下沉到钓目的速度;

3、鱼给口时,浮漂下沉或者上升的速度;

4、浮漂离开水面时,水的阻力大小;

以上这几个因素,有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钓组解决,有的则是浮漂的漂型受限,根本无法处理,而有的,则是受鱼的影响比较大,完全不是我们人力能干扰的因素;

比如,不管浮漂吃铅有多大,只要铅坠尽可能靠近漂座,那基本上浮漂的翻身都会很快;又比如,只要铅坠和钩饵距离尽可能接近,水线够短,那浮漂的下沉速度必然就会快;

再者,浮漂的浮力,就是指浮漂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举的作用里,就称为浮力,理论上,浮漂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但是相应的,浮漂的体积越大,浸水部分,受水的压力就越大,F浮=ρgV,就是计算具体浮力的公式。

但是,浮漂受铅坠、钩饵、八字环、漂座、水线、子线等等因素的影响,并不会完全浮在水面上,那么这个时候,当静态转为动态时,凡是影响浮漂上升、下降动态效果的环节,统统都是影响因素;

糟糕的地方恰恰在于此,影响的环节太多,而我们垂钓的水域又不是静态的,所以就算我们大致知晓水的密度,也没有办法计算出来,当浮漂受外力影响,由静态转为动态后,到底水阻有多大,而浮力给的助力又有多大,扣除掉我们不能影响的因素,我们会发现,我们能影响的因素,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是可以控制浮漂的灵敏度,而不必受漂型、配铅、浮漂材质的影响。

铅坠重量、铅坠的位置以及钩饵距离铅坠的间距,才是影响浮漂灵敏度的关键因素

我们在实战中,总是认为,漂肚横截面越小的浮漂,在同等吃铅的情况下,受水阻影响越小,所以我们钓鲫鱼、罗非等小体型鱼种,且鱼口相对比较轻灵的鱼种时,总是尽可能选用横截面较小的浮漂;

而在吃铅的选择上,基本上遵循目标鱼越小,吃铅就应该越小,鱼口越轻,浮漂的吃铅就越小;而目标鱼体型越大,浮漂的吃铅就应该越大,但是,就吃铅和浮漂之间的关系,严格来说,和水深、目标鱼的体型才关系最为密切;

水越深,选用的浮漂的吃铅越大,反之,浮漂的吃铅就越小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讯号的传导,随着距离延长而衰减,简单点说,钩饵到漂座之间的距离越短,鱼吃口拖动浮漂的力度传导,损耗越小;

而同时,漂座到钩饵之间的距离越长,事实上鱼线就越长,产生的浮力值就越大,而如果钩饵、铅坠重量较小,虽然不至于完全托起钩饵,但是,鱼给口的讯号,完全就有可能被鱼线的浮力抵消,如果再有水流冲刷,导致漂座以下的鱼线弯曲,鱼吃口后,会先把鱼线拉直,才会带动浮漂有讯号。

而在深水垂钓,为了保证不至于水线太长,导致讯号损失严重,我们会选用吃铅大的浮漂,这样较大的吃铅,就算水线长,但是也能将水线绷紧,而就算有讯号损失,也不会太大,而就算我们钓的略钝,也就是钩饵躺底了,那么大吃铅的铅坠,还能有效过滤小杂鱼的鱼口。

而我们在浅水垂钓时,则不需要考虑讯号损失,仅仅需要考虑鱼给口时,怎么配置钓组,让浮漂的反应速度、幅度,更为快、准、静;

小结:在选用浮漂的吃铅时,钓点的水深是第一映像因素,越是深水,或者钓距越远,我们越应该选用吃铅大的浮漂,而我们钓浅水的时候,选用大吃铅的浮漂完全就没有意义,而使用小吃铅的浮漂,更有利于我们浅水垂钓。

钓距越远,浮漂吃铅应越大,钓距越近,浮漂吃铅因越小

台钓抛竿时,钩饵和铅坠应保正一定的重量,或者少,铅坠、钩饵的整体重量,至少要大于浮漂加鱼线,这样钩饵和铅坠,才能更有效、更精准的被我们抛投出去,而且不至于缠绕到浮漂上。

那么根据杠杆原理,我们在抛竿时,手握大把的地方,就相当于支点,而想要将钩饵抛的尽可能远,按理说我们应该是将钩饵做的大、重一些,但这不太现实,我们只能通过将铅坠抛出去,带着钩饵一起出去,那么这个时候,当支点离远端越远,而铅坠重量越大,我们越省力,铅坠越轻,我们越费力;

而我们在钓距比较近的时候,虽然不用考虑杠杆原理,从而来节省力气,但是,铅坠越大,钩饵加铅坠进水的动静越大,越容易惊吓鱼群;而铅坠越轻,钩饵进水的动静越小;

小结:选用浮漂的第二原则,根据钓距来选择浮漂的吃铅,钓远,我们从节省力气,以及抛投精准的角度考虑,吃铅越大越合适,而钓近时,只要不想惊鱼,那必然是吃铅越小越好

浮漂的漂肚横截面积,根据浮漂在水中位置不同,影响也不同

回到开篇,是不是细立身的浮漂,和横截面大的枣核漂,当浮漂下沉、上升的过程中,是不是确实有速度不同呢?其实从物理角度来分析,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浮漂没有完全沉水的状态,第二种,是浮漂没有完全沉水的状态。

当浮漂没有完全沉水时,漂肚横截面越大,浮漂的翻身速度越慢,出水速度也慢

浮漂在没有完全沉入水中时,在铅坠加钩饵没有沉底,没有开始拉拽浮漂时,浮漂是不翻身的,比如我们把浮漂直接扔到水里,浮漂会完全横躺在水中,并不会漂尾或者漂脚下沉;

而一旦铅坠开始拉拽浮漂时,那么漂肚从横躺,下沉的过程中,接触水的面积越大,受水的向上浮力影响越大,下沉自然就越慢,那么这个时候,理论上,是漂肚横截面越大的浮漂,在铅坠拉拽浮漂的过程中,和水的接触面是由大到小;

而横截面积比较均衡的浮漂,和水的接触面,虽然也是由大到小,但是,因为接触面本来就小,所以反而没有什么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吃铅接近的浮漂,细立身的浮漂翻身很快,而枣核漂,或者圆球形浮漂比较慢的原因;

而相应的,只要在浮漂的漂肚没有完全沉末水下,这个影响就会一直存在,但是,这仅仅出现在浮漂漂肚没有沉水之前,所以我们选择特定钓法时,是需要利用这一物理特性的。

小结:我们在打浮时,往往需要利用翻身慢这个特性,而浮漂漂浮横截面越大,就会因为这一物理原因,导致钩饵落底时间延长,反之,如果我们需要浮漂快速下沉,比如小鱼闹窝、打快鱼等鱼情时,就必须要选用漂肚横截面小的浮漂;

当浮漂完全沉入水面后,什么漂型的浮漂,只要不出水,下沉和上升速度都是一样的

可能有钓友对这一点有疑惑,,在吃铅一致的情况下,难道细立身的浮漂和枣核状的浮漂,上升和下沉,受到的水阻是一样的么?答案还真是,要知道,浮力的定义,就是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受到水向上的托举力,就叫做浮力。

而浮力的最重要因素,除了比重,就是体积,也就是说,假如浮漂的吃铅、材质是一样的,那么只要浮漂的漂肚完全沉水,只要是规则形状,体积必然是相等的,体积相等,那在水下的受力面积就必然是相等的,而受力面积相等,那就意味着,浮漂在彻底浸入水中的时候,只要不脱离水面,那不管是上升、还是下沉,其实力度都是一致的。

小结:简单的说,浮漂的漂肚不出水,漂目不管怎么变化,只要浮漂吃铅、材质一致(接近也可),任何规则形状的浮漂,在水下,一旦受到外力需要上升、下沉时,根据速度计算公式v=s/t,,也就是说,我们提竿的力度,或者鱼给口的力度,影响浮漂的初速度,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影响浮漂运动速度的因素,是我们提竿的力度,或者鱼给口的力度,而浮漂的形状,其实没有什么影响。

总结

在选用浮漂时,我们也不可能用物理公式,去计算浮漂的浮力值,并且通过测水深,控制提竿力度,来计算浮漂在水下的速度,而我们需要的,仅仅是符合自我条件,方便自己观察、判断、应对的浮漂,而这一点,其实除了多尝试不同吃铅、不同材质的浮漂,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就如同25岁的96KaiFa源码,和45岁的96KaiFa源码,以及60岁的96KaiFa源码,因体力、视力的不同,在同一个水域,相邻的钓点,也不可能用一样的浮漂,但是,因为没有量化的参数,我们只能通过多试、多用,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浮漂;

赞 ()
分享到:更多 ()
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广告联系1382203@qq.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