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网

钓鱼时为什么会走漂(标)详细分析

一、对流层

1.水平对流层

静水水体有两种对流现象,一种是水平对流,风天风吹浪走,后浪推前浪,使水体的表层顺风向走水。表层的水体顺风流动,上风处的水体水位下降,则必有下层的水逆风而动,以补充上风处缺失的水,平衡水体的水平关系。自上而下依次是风、浪、顺风流层、逆风流层。浪、顺风流层和逆风流层组成了静水水体的水平对流。风越大,浪越高,顺风流流速高,流量大,扰动的水层厚,风浪小则反之。5级风左右的时候,浪峰和浪谷相差10多厘米,大水面可能更高,直立于水中的浮标标尾沉浮之间可以有大于10目的变化量。水平对流现象一年四季或者一天的早中晚、阴天晴天,只要有风吹动就要产生。

2.垂直对流层

垂直对流多发生在秋季、初冬。原本较热的水表层受冷空气影响,水体表面降温,上冷下热,表层水密度增大下沉,下层热水上升自然对流进行热交换。垂直对流一年四季和一天的早晚都可能发生,如晴朗的白天因日晒水表温度较高,到夜间水表温度下降密度增大就要下沉。如果水体表面温度高于下层温度,表层水密度小浮在上面,垂直对流不会发生,如晴朗无风的白天9点以后到下午的5点以前。在表层水剧烈降温时水体的垂直对流也会加剧,尤其在秋季、初冬和早春。严寒的冬季水表层结冰,冰层隔离了空气温度对冰下水体的影响,尽管冰面温度可能到零下几十度,紧贴冰下的水温却只有0度。水有个怪脾气,低于4。C时密度反而变小,尽管水底的温度在4—5。C之间,冰下的水不垂直对流。

3.水平对流和垂直对流的共同作用

水平对流和垂直对流的共同作用决定水体对流层的厚度,对流层的厚度又决定了顺风走标或者逆风走标。风大浪高扰动表层水的水层增厚,不仅在浪峰和浪谷之间,在浪谷之下,还有一定厚度的水层在它们的推拥下顺风流动,所以有时即使不露标尾了,浮标还是不停地顺风漂移。顺风流层厚,逆风流也必然厚,使整个水平对流层变厚。水表面温度较高或者和下层水温相近时,即使有风浪的作用,表层水还是浮在水表面,不和下层水垂直对流,水平对流层较薄。水表温度低于下层温度时,即使没有风浪的作用,水体自身就要垂直对流,有了风浪的助推作用,水平对流层自然也要厚得多。表层水温下降的越多,水平对流层越厚(201 0年9月20日一次强冷空气袭击本地,风力6级左右,一夜之间气温下降1 0多度,冷风把本地约3米多深的河道水底下的污泥都给翻腾上来了,造成了河水的二次污染)。浮标处在水体的表层,对流层作用于浮标的位置决定了浮标的走向。钓友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有时同一天风向风力未变,上午顺风走标,下午却逆风走标,就是对流层变化所致。

二、走标现象的产生原因

走标现象分为顺风向走标和逆风向走标。

1.顺风走标

顺风走标又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风浪不太大、水体表层和下层温差不太大或者稍小于下层水温时产生的走标。这时表层的风浪仅作用于标尾(示标竿),风作用于钓目,浪作用于钓目和钓目以下的部分示标竿,浅层顺风流也作用于稍深一些的示标竿。由于温差较小,或者表层的水温较低,水体自身正在进行着垂直对流。

逆风流层必然发生在较深的部位,流层厚,流速小,作用在标脚和标脚以下的水线上,对钓组的作用力远小于上层的顺风流,就导致了标尾顺风倾侧并缓缓顺风走标。这是常见的一种走标现象,常常发生在早上、上午或者阴雨天,秋季和刮西北风的冬季较为常见。

另一种是风浪较大如4~5级左右的大风天。风、浪和顺风流层很厚,不仅作用于标尾,还作用于标身。逆风流层必然在标脚以下较深的部位,作用于水线,不论上下层的温差大小,都无法抗拒风、浪和顺风流对浮标的作用力,浮标顺风走标也在必然之中。

2.逆风走标

主要发生在风浪中等如3~4级风、水表层温度明显大于下层温度时的走标。风、浪和顺风流层作用于示标竿,逆风流温度较高并不下行,紧贴着顺风流逆向作用于标身。由于标身的迎水面积大于示标竿,所以对浮标的作用力大于顺风流的作用力,这时的浮标就会出现示标竿顺风歪斜而整个浮标却缓缓逆风而上的奇特逆风走标现象。逆风走标多发生在太阳高照的中午、下午,春季、夏季较为常见,秋冬季节也能发生。

风、浪和对流层对浮标乃至整个钓组施力是外力,影响走标,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浮标和以浮标为核心组成的钓组自身和调钓因素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浮标的平均密度 平均密度越小,浮标的负载能力越大,稳定性越好。在相同负载(铅坠、钩饵等)条件下小密度浮标的体积小,迎水的面积小,受风浪和对流层的影响小,大密度的浮标特性和此相反。

2.标尾 标尾越粗,受上层风、浪和顺风流的影响大。标尾越长,标身越靠下,标身受上层顺风流的影响减小,受下层逆风流的影响增大。

3.标身 标身越粗,迎水面积越大,流水作用力越强。标身越长,在对流层不同时所受到的力不同,对浮标的位移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4.标脚 标脚较细且位置靠下,对走标产生不了太大的作用。但它的长度却可以确定标身和标尾在对流层中的位置,对抑制走标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5.风线 风线的影响很大,为了减小风浪的影响,钓友们常常把竿梢插入水中,其目的就是将风线压入水中,以减少风浪摇摆风线造成走标。切水性较好的钓线能沉入水中,沾有污垢或者切水性不好的钓线很难入水,就是入了水也会受到对流层的作用,对浮标有较大的牵制作用。

6.水线 水线主要受逆风流的影响,但其迎水面积较小,就是有作用你也很难改变它。

7.调钓状态 这里主要指铅坠的大小和钩饵在水底的状态。铅坠和钩饵在水体的最底层,受风浪和对流层的直接影响较小,它们主要受浮标的牵制作用。显然,铅坠悬离水底越高,子线躺底程度越小,钩饵对水底的压力越小,和池底的摩擦力越小,浮标对铅坠等的牵制作用越强,甚至会带着它们顺风或者逆风漂移,这时就不光是走标了,同时还走坠走钩饵。这也说明如果是钓离底、钓半水直至钓一标深等钩饵离底的时候,整个钓组处于悬浮状态,在遭受风浪时更容易发生浮标连同铅坠钩饵等一同位移的状况。如果铅坠、钩饵等的位置处在水体的中上层,对流层尤其是逆风流层对它们的作用就不可小看了,甚至有可能成为逆风向走标的动力。相反如果调钓在较迟钝状态,如双子线躺底甚至铅坠躺底,对池底的压力大、摩擦力大,即使浮标受风浪作用产生走标,‘甚至遭受灭顶之灾,但钩饵等不偏离窝点。

抑制走标最好的办法是选择风浪较小的钓位,如背风的钓位、东西向的河道等,或利用水中的杂草、树木、乱石和其他障碍物。但室外钓鱼尤其在大水面钓鱼会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即使有这样的钓位,由于水流的不稳定性,也会碰到不同程度的走标现象。水体还会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紊流作用,有时看似风平浪静,浮标却在缓慢漂移,96KaiFa源码感知不到这种紊流,悬浮在水中的浮标却很灵敏,尤其是稳定性较差的浮标。

1.发生在风浪较小、水体上下温差较小或者上层温度低下层温度较高时的走标现象,我们关注的重点应在浮标自身。细长标尾是首选,可有效减弱风对钓目的作用,还可减弱浪.顺风流对标尾的作用。标尾长了可以向下推移标身,增大其受逆风流层的可能,减少受顺风流作用的可能。其次选择大标身,例如同一套标中选大号的,增大标身迎逆风流层的面积,增强受逆风流层的影响,抵消标尾受顺风流层的影响,同时增大了浮标的质量即增大浮标的惯性(惰性),减缓其漂移速度。三选择平均密度大些的浮标,如实心贯通性孔雀翎、巴尔杉木、桐木等材料的浮标,相同负载时标身较大,道理同上。四选择短标脚的,可以使标身靠下,增大受逆风流层的可能。五增加铅皮,减少钓目也就减少了其受风的影响,同时增加了铅坠、钩饵等对水底的压力和摩擦力,即使浮标走标,但钩饵不动。

2.在风浪很大时,整个浮标都处在风、浪和顺风流层中,最好的办法是减小浮标的体积,同时增大铅坠的重量。选择平均密度较小的浮标,如芦苇浮标。体积小了,迎风迎水的面积小,受风浪作用力小。选择细长尾、细长身的,减弱上层风浪的影响。短标脚能把整个浮标下拉,减少上部的作用力。增大铅坠,减少钓目,必要时钓跑铅,或者钓负目,虽然在浪峰时淹没浮标,但浪谷时还是可以看到标尾的,不得已而为之。

3.风浪中等、水体上层温度较高时的逆风走标现象,可以采取如下对策:首先选择粗短标尾.标尾粗能增大迎风和上层顺风流的面积,加大对标尾顺风的施力,抵消一些下层逆风流的力量。尾短能向上提升标身,减少逆风流对标身的作用力。二选择小标身,减少标身受逆风流的作用。三选择平均密度小的浮标,如芦苇浮标,相同负载时标身较小。四选择长标脚的,标脚长了可以向上抬升标身,减少逆风流对标身的作用。五上捋浮标,加长钓目,增加钓目受风、浪和上层顺风流的力量。尽管标尾可能顺风歪斜,但能减缓逆风流层对浮标的作用。上捋浮标同时还使钓组变钝,增大和水底的摩擦力,减少钩饵位移的可能。稍加留心我们可以发现逆风走标采取的措施和顺风走标几乎是相反的,并不是笔者有意这样作文,其理使然。

4.减少风线的影响,可以适当调整架竿的角度和高度,给风线施加一点力牵制浮标,适当控制竿梢入水的深度,有时在逆风走标时有意让风浪对风线施加一点力反倒是有益的。在风线上加上一二粒太空豆,以使切水性不好或沾有污垢的钓线自动入水。风线的影响在顺风施钓、逆风施钓和风向900夹角施钓时是不同的,钓友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5.错位抛钩,朝走标方向的相反方向一定夹角抛钩,给钓组刚入水时的走标预留一定的漂移区间,待钓组相对稳定后刚好到达窝点。

上述措施往往不能同时兼得,笔者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说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钓友们自会灵活变通。

赞 ()
分享到:更多 ()
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广告联系1382203@qq.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