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网

初冬季节钓鲫鱼靠浅边效果会好些

去年初冬(立冬后到冬至前),我们先后在市郊丰收渠和市区前进街排干渠两个水体野钓小鲫鱼。一个多月的实践告诉我们:初冬钓鲫,一定要靠边,并且要特别注意靠浅边,只有这样,鱼获才会多多。

2013年11月16日,当天晚上听说钓友老吴在丰收渠,半天钓了小鲫鱼3斤多,这天一早我和钓友老王就坐公交车赶去丰收渠。到那里一看,老吴已钓小鲫鱼10多条,半斤多。我赶紧在草丛里边半米远的地方,找了个前一阵子上鱼多的好窝点,撒饵做窝,挂饵抛竿,只等鱼儿上钩了。可一等二等,3个小时过去了,直到11点收竿时,才钓住不足15克的小鲫鱼3条,大点的小鲫鱼一条也没有,我只好鱼护底朝天,全部放生了。老王与我的情况差不多,也没钓上像样的鲫鱼,而老吴已有2斤多的鱼获了。

第二天,又到丰收渠,我就问老吴鱼是怎么钓的。老吴说了三条:一是钓边;二是钓拉饵;三是钓底浮。对折老吴说的这三条,我想了想,感到第一天之所以失败,问题就出在没有钓边上。第一天,老吴钓底浮,我也钓底浮,一个样;老吴用素饵,钓拉饵,我虽然用荤饵,挂蚯蚓,但对鱼的诱惑力,并不比老吴的素饵差,时已入冬,鱼儿急需高蛋白的食物,蚯蚓富含高蛋白,正适合鱼儿的需要;问题就出在第一天没有钓边上。我按照夏秋时的老经验,钓草丛里边半米多远,离岸边3米多,水深(1.7米多)水温低,初冬的鱼儿不去那里觅食;而老吴钓的离岸边只有1米多远,水浅(1米多点)水温高,鱼儿喜欢到这样的水域活动,所以钓得多。问题找到后,我就把窝点从离岸边3米多远的草丛里边,挪到离岸边1米多远的草丛旁边,水深1.2米。这一挪,立见成效,第二天虽然也是钓住3条鲫鱼,但都是大个的,3条共7量,老王也把窝点往边上靠了靠,也上了3调较大鲫鱼。

第三天,我仍在第二天的老窝点处垂钓,不紧不慢地上着小鲫鱼。与我们同来的一位刚学会钓鱼的新手,他觉着自己钓技不行,不会有号收获,就钩挂蚯蚓,随便在我身边把钩饵抛进水里。我看了看,他的钓点离岸比我的近,不到1米,水深比我钓的浅,只有70多厘米。就这儿又浅又靠边的地方,在他不断提竿引逗下,一连上了12条小鲫鱼。到收竿时,他这个新手到比我这老手钓得多。真是想不到,钓点就那么更浅点,离岸更近点,成效就那么显著。从此以后,我们天天钓离岸不足1米远、水深不到1米深的水域,天天鱼获颇丰。

到了12月初,市区前进街排干渠出鱼了,而且二三两大的鲫还不少。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从丰收渠转移到前进街来。鉴于丰收渠垂钓的经验教训,在前进街垂钓,一开始我们就注意靠边下钩。先是钓离岸1米多、水深0.7米的地方,觉着这样的水域与丰收渠上鱼多的水域,里岸远近、水的深浅都差不多,应该能多上鱼。谁成想我们错了,我和老王前两天都空竿。

第三天,我们还是学习钓鱼多的钓友老吴,将下钩之处挪到离岸边不到1米(七八十厘米)、水深只有0.5米的地方,这一挪不要紧,当天我就钓上二两左右的大鲫鱼5条,一斤多点。一周后,随着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最低气温由在丰收渠垂钓时的0℃左右,下降到-3℃左右,再在这个水域垂钓鱼不咬钩了。怎么办?钩往哪里下?是向深处还是向浅处?向里还是向边?我们没有像一些人说的“天越冷,鱼越向深处去”的那样去办,而是相反,向更靠边、水更浅处移了移,将钓点从离岸七八十厘米远、水深0.5米左右的水域,移到离岸只有40厘米、水深只有三四十厘米的地方,通过不断地提竿引逗,结果鱼获比前几天还多,天天钓8-10条,一斤半还多,,直到12月8日,来了一股污水,鱼被呛死不少,再也不咬钩了。

一个多月的实践,至少告诉我们三点:

其一,在整个初冬阶段,只要整个水面没有被寒冰封死,耐寒的鲫鱼就不会离开浅水区向深水区转移,二是追温向更浅的浅水处去活动、觅食。因此,在初冬垂钓小鲫鱼,就要在更浅的浅水处下钩。

其二,鱼儿会到多么深的浅水区活动、觅食呢?这没有一个具体的绝对的数字为标准。不同水体,鱼儿会到不同深度的浅水区,这里的关键、起决定作用的是水体的水质好与坏,也就是能见度的高与低。丰收渠水质较好,能见度较高,鱼儿既不在1.7米的较深水域活动,也不到浅于0.5米的更浅处活动,二是在浅于1米、深于0.5米的水域,特别是在水深七八十厘米的浅水区活动、觅食。可在前进街排干渠就不同了。前进街排干渠水质很差,能见度很低,鱼儿最活跃的浅水处水深只有0.5米以下到0.3米。丰收渠最上鱼的浅水区(水深1米到0.5米),在前进街钓不住鱼;同样,在前进街最上鱼的浅水处(0.5米以下、0.3米以上),在丰收渠也无鱼咬钩。这就充分说明,水体水质的好坏、能见度的高低,是决定这个水体的鱼儿究竟在多么浅的浅水区活动、觅食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初冬垂钓,首先要弄清这个水体的水质好坏、能见度高低,再确定钩下到多么浅的浅水区,不要盲目在浅水处下竿。我们虽然没有观测仪器,但通过看、试钓,是可以解决能见度搞底这个问题的。

其三,初冬钓鲫鱼要“三变”,只有这样才能多上鱼。一变就是前面说的变钓点,从夏秋时的较浅水域(1.5米左右),变到初冬时的浅水区(水深1米到0.5米)或更浅的浅水区(0.5米以下)。“二变”是边钓饵,由夏秋时期用素饵,改为用红虫或蚯蚓等荤饵。“三变”是变钓法,从夏秋时期撒饵守钩改为不做窝,走着逗钓。因为在较浅的浅水区活动的鱼儿,为了安全它不会长时间留在一处活动、觅食的,而是窜来窜去,到处活动,走钓、引逗正适应了此时鱼儿活动、觅食的这种特点,便于鱼儿上钩。

初冬时期,鱼儿之所以靠边,在浅水区活动、觅食,是天气变化迫使鱼儿这样做的。首先,初冬时期,是天气由暖变冷的过渡期,也是水体水温的不断下降,水体水温也逐渐下降,夏秋时期鱼儿活动的较浅水域的水温,已经变得不太适宜鱼儿活动、觅食了,此时的鱼儿不会向深水区转移,因为深水区虽然水温高,但食物少,溶氧不足。鱼儿会向浅水区移动,因为浅水区水浅,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水温会很快上升,而且会高过较浅水域的水温,,此时的浅水区水温、食物都吸引鱼儿过来活动、觅食。初冬还有早春,浅水区白天水温高、食物多,是天气变化所造成的特有现象。而初冬、早春鱼儿到浅水区特别是到鱼塘的浅水区活动、觅食,就成了天气变化形成的必然现象。等到初冬已过,临近严冬,天气变得很冷,水面被冰封住,浅水区的水温变得很低,鱼儿自然就不来浅水区活动了。

另外,随着气温水温的不断下降,不仅迫使鱼儿到水温高的浅水区,也迫使水体中的各种微生物到浅水区来活动,诱使鱼儿到浅水区来觅食;最后,随着天气的不断变冷,陆地上会飞的,不会飞的各种昆虫大量死亡,和腐烂了的枝枝叶叶、草籽等随风刮入水体的浅水区处,成为鱼儿的美餐佳肴。所以初冬时期,水体的浅水区是整个水体溶氧量最多、水深浅最适宜、食物最丰盛的水域,也是鱼儿最活跃的地方,此时在此处下竿,钓获一定可观。钓友们不妨一试。

赞 ()
分享到:更多 ()
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广告联系1382203@qq.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